欢迎访问北镇市人民政府网!

首页 >> 走进北镇 >> 北镇概况

    北镇市—文化底蕴

    作者:信息办      发布时间:2008-03-16      来源:北镇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历史上的北镇,不仅是地处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亦宿为文化名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积蕴久远 沉淀深厚

        北镇古城不仅城古,其历史文化亦如影随形。古往今来,它始终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重文尚艺之民俗甚浓。古代即“粗习文理”、“久被身教”。辽代有藏书万卷的读书堂;金代在此“设学养士”;明代有辽右书院和崇文、仰高书院;清代设义学,清末立学堂。读书求知之风经久不衰。基于此,北镇历代都曾出现过著名人物,他们中有的不仅胸有文韬,而且尚具武略。辽代的马人望、金代的曹永义、元代的耶律楚材、清代的李维祯等都是北镇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代表。现代的唢呐演奏家胡海泉、画家张汀蜚声中外;东北大鼓“霍派鼻祖”霍树堂名振艺坛;还有妙手成春的名医林华增,桃李满门的高师肖雨春,著名主持人、评书演员王刚,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麟童等均为北镇人,可谓文化名人辈出。此外,北镇亦是辽西二人转发源地。

    二、奇葩争妍 异彩纷呈

        北镇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先人在诗句、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传世之作,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今天,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镇文化艺术活动空前活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国画创作 名山医巫闾山自古八方画师云集,一些绘画名流纷纷慕名来此作画。辽代的东丹王耶律倍、秦晋国妃萧氏;清代的年希尧、王天恩、曹玉山、陈秀延、连蒲等均为绘画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北镇绘画艺术日益普及,队伍逐年壮大。 1987 年,北镇市被省文化厅命予“辽宁省群众中国画活动基地”,同年,又被文化部群文司命为“书画之乡”。目前,北镇国画作者达 500 人,其中具有较高水平的 50 余人。

      在北镇市“中国书画之乡”展览馆里,陈列着许多艺术精品,其中有两件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珍品:一件是张学良将军创作《医巫闾山赋》手稿的复印件;另一件是张学良的女儿张闾瑛女士同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赵杰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背景是一幅题为《医巫闾山图》的巨幅国画。这两件珍品不但寄托着张学良将军对“乡谊之山”的赤情,也蕴结着一些钟情与闾山的人为求得这两件珍品所付出的心血。

        民间文学 北镇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大部分是历史知名人物依托在山川名胜上而产生的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却充分反映出北镇多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概貌。市文化馆编辑整理出 71 篇优秀的风物传说,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结集成《闾山风物传说》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2001 年,北镇市文化馆又增编并出版了约 15 万字的《闾山民间故事》一书,收入新搜集的民间故事共 99 篇。北镇市现有近百名业余作者和文化干部热中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有 28 人分别被国家、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文学创作 历史上,众多帝王官宦和文人名士面对风光旖旎的医巫闾山吟咏抒怀,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明代的贺钦、任洛;清代的孙成、项蕙、李维桢等名士佳作颇多。先人的传世之作影响和激励着后代子孙,重文尚艺之风延续不竭。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北镇城乡业余作者达 476 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之风骤然兴起,北镇市文联创办的《北镇文艺》(原北镇文艺)和北镇市文化馆创办的《闾山文艺》成为广大业余作者发表习作的园地。乡镇、校园、厂矿的文学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市城乡共有 26 个文学社,社员 1700 多人,涌现出许多具有一定创作潜力的文学新人。

        剪纸艺术 北镇的民间剪纸也有悠久历史,剪纸作品大多粗犷、质朴,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在辽宁省第五届民间艺术节中,张波的剪纸作品获二等奖。马凤云、侯桂芝等人的剪纸作品获三等奖。杨李氏的剪纸作品《大翻车》、李素清的剪纸作品《满族人物》、侯桂芝的剪纸作品《闾山神》入选东北民间艺术总集剪纸卷。

        民间工艺品 布老虎、布狗,在北镇也有多年历史。它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早在清朝以前,城乡妇女就制作此玩具赶庙会出售。其制法:用黄布或红布缝制成老虎或狗状的外皮,内用谷壳、稻壳或锯沫撑起。观之,虎头虎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型制大小不一,小的可做玩具,大的还可当枕头用。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兴起,广宁、沟帮子、常兴店、闾阳等镇许多家庭妇女又大批制作此玩具,到医巫闾山和青岩寺风景区及集市出售,深受中外游客喜爱,多数购回欣赏。

    三、发扬光大 任重道远

        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北镇依山傍水,地灵人杰,重文尚艺之根已深深扎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上,开花、结果,绵延不断。在以山水为依托、以旅游为媒介的北镇创建各项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更使之发扬光大,让饱含真、善、美的文化艺术美化人们的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北镇乃至闾山靓丽的未来添彩增色;搭建人才阶梯,有序有效地培养文化艺术新人……有待我们认真的思考,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一成就奇葩和春天永驻的事业仍将任重而道远。